一路追下来,鱼叔印象最深的,不是张小敬、龙波的兄弟情仇,也不是圣人、太子、权臣间的勾心斗角。
而是越往后越大放异彩的一位配角——
徐宾。
与他的「大案牍术」。

退可破案调查,识人寻物;进可经天纬地,预测未来。
可谓神乎其技。对照现实,这正是贯穿当代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大数据。社交网络、淘宝购物、浏览搜索……然而正如「大案牍术」可以用来破案救人,也可用于朝堂权谋一样。
「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成为某些人手中,极度危险的武器。
鱼叔说的正是这群——《隐私大盗》The Great Hack

你开始觉得自己像个透明人一般地活着。
有人,似乎一直在暗中观察着你。
我们不得不质问: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对这个问题,本纪录片的主角,大数据营销公司——「剑桥分析公司」,颇有发言权。

包括日常活动、偏爱喜好、社交网络,甚至是一些更为私密的信息。

并按需投放「具有针对性的数字内容」。
你是谁?从哪儿来?到哪里去?互联网时代「哲学三问」的答案,就藏着这浩如烟海的数据当中。
他们甚至比你自己还了解你。




但剑桥分析的做法,要「现代」得多。他们瞄准的,是美国大选的关键所在:
摇摆州中的摇摆选民。所有人都以为,民心所向决定了大选结果;但剑桥分析知道,真正决定大选结果的,实际上不过是几个摇摆州的寥寥数万选民罢了。

自己的社交软件首页,遍布着希拉里、民主党的负面消息。与之相对的,她本人澄清、反驳的声音,则微弱得没人能听到。


特朗普在众人不可置信的惊讶中,战胜希拉里当选美国总统。

长期以来双方在国会中势均力敌,谁也占不到便宜。

非裔青年群体。利用他们普遍反权威、去政治化、易受感染等性格特征,公司策划了一起病毒式营销活动:以反抗政治与投票为核心的「DO SO!」运动。
「拒绝投票很酷!」


就连英国脱欧公投这样重大的政治事件也不例外。

是的。
不过是被操作的民意。一些政治学者如此评价这种选举伎俩:这是一场,针对自己国民的舆论战争。
他们所动用的信息手段,是武器级别的。

但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他们凭什么能够随意操纵人心?他们那屡试不爽的人格模型,又到底是如何建立的?兴趣、爱好、生活环境、政治倾向……这些本属于我们个人的隐私,是何时成为了他们手中的一个个数据的?
一个个疑问亟需公开解答。英国一位信息安全专家曾起诉剑桥分析,要求其提供其关于自己信息模型的详细数据。


一些内部员工的反叛,揭开了这个数据分析公司讳莫如深的秘密:这些隐私数据,其实是人们自愿公布的。确切的说,是我们免费拱手相让的。利用Facebook的数据接口,剑桥分析公司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千万数量级用户的海量数据。推文、互动、浏览、游戏……
一切行为都被纪录,数据被收集,模型被建立。而从这些用户的朋友圈发散开去,就连非脸书用户的形象,都被摸了个七七八八。难怪剑桥分析公司的CEO「自豪」地声称,自己对每一个美国人都了若指掌。

我们的个人数据
在以我们不理解的方式被用来针对我们自身



绝大部分人可能看文章时瑟瑟发抖三分钟,关掉页面后又忘得一干二净。
在之后的日子里。你会在下载软件注册账号点下「同意」按钮之前仔细阅读隐私政策吗?

换个更尖锐地问法:
你真的真正在乎过自己的隐私吗?
鱼叔此刻就正面临着这样吊诡的场景:我是在网飞上观看了这个反思大数据技术的节目。
起因是它出现在我的推荐片单里。而网飞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热衷于大数据的公司之一。

分析会员喜好和口味,甚至是习惯看片的时间,进行定向的推荐。最终,它成为了地球上体验最好的视频网站,没有之一。谁会愿意为了一点点隐私泄露的风险,放弃如此舒适的体验呢?
极其讽刺。
某个臭名昭著的公司的创始人曾说,国人更愿意用隐私换便利。
倒不如说,全世界的网民,都习惯了用隐私换便利。打着人性化、私人化体验的幌子,几乎所有互联网行业、公司,都逼迫用户在使用权与隐私权中二者择一。而我们其实并没有什么选择权。毕竟,人们不可能回到那个鸿蒙初开、刀耕火种,一切都靠自己摸索的网络原始时代了。
人类已经习惯于现代化生活太久了。
深深上瘾,回不去了。



自然是让特朗普在2020年选举中落败。
人类常常自信过了头。
总以为自己头脑清醒,思维敏锐,独立自主地思考和看透了世界。实际,被蒙上双眼也不自知。
指不定哪天就着了道,不知不觉被洗脑了。是的,这就是我们选择出的世界。一个我们痛骂着,却不愿去反抗的世界。我们自我阉割,说服自己,自觉去适应着与这群「隐私大盗」们和谐共处。
我们放任欺骗的进行而依然无动于衷。欢迎来到这个赛博朋克的荒唐世界。


你也是自己的「人贩子」吗?↘↘↘
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