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银翼杀手》是在很疲惫的状态下当爆米花看的,自然也就睡过去了,最近因为一些机缘巧合,又下载了重看,观感大变,于是随手写一点想法。
关于内容讨论最多的就是主角戴克究竟是不是复制人,那我就从这里聊起吧,根据观影经验,当瑞秋向他提出“你有没有错杀过人类?”“你有没有测试过你自己?”的质问时,很容易理解为这是在暗示戴克的身份,更何况那只纸折的独角兽在后来又出现在了戴克的梦境里,再加上结局的开放性。这些似乎已足够说明戴克的身份是复制人。
但是从表达内核来看,雷德利斯科特在展现两种可能性,这两种可能性形成两条叙事线分别与戴克交集。
开头一个固有的设定就是,复制人缺乏情感认知,他们无法做到移情,他们只有四年寿命,自然也只有四年的记忆,在这个前提下,复制人是无法等同于人类的,这就是能通过测试的方式被验明身份的原因。
所以第一种可能性导演赋予了瑞秋,也就是复制人拥有了记忆,有了完整的自我意识的情况,这时,她到底是瑞秋还是泰瑞的侄女?消灭她到底是杀了瑞秋还是泰瑞的侄女?

不过电影的重心放在了第二种可能性上,就是复制人老大罗伊人性觉醒的过程。起先他回到地球只是为了找到造物主试图延长寿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可以看到他对女复制人已经生发出的情感,这就是人性的萌芽,渴望延长自己的生命,也是人性的体现。复制人在智力和体力上已然远胜于人,那当他们具有了情感和爱的能力,那么这时该如何区分人类和复制人?
罗伊杀死造物主之后,和戴克在赛巴斯汀的公寓里进行了一场最终的对决(也并不能算对决,戴克完全处于被玩弄的处境),这将近半个小时的戏份看似是为了类型完成,但其实也被赋予了象征性,罗伊在这里是以上帝身份对人类进行一次审判,而戴克在这里也是整个人类的缩影,追捕者和被追捕者的身份互换,戴克这时感受到了同样的恐惧、绝望和宿命。

结局最终让罗伊在楼顶救起了戴克,此时的正反打以仰角呈现罗伊,而以低角度呈现戴克,这就可以理解为上帝的视角,而罗伊更进一阶的超越性随着这个反转彻底升华了主题,那个场景甚至是超脱于现实的,因为我们都不知道那只被放飞的、象征人性和自由的白鸽是从何而来,罗伊放飞白鸽走向消亡的一刹那,他被赋予了神性,电影所要表现的伦理困境,也就得到了最大化的展示。

当然这套伦理成立的前提,就是戴克必须是人类,与复制人相对立,同时形成对照,提出何谓人,从而何谓人性的终极拷问,戴克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反衬和串连的作用,斯科特在反英雄,因为他很可能要讲的本身就是复制人,他们才是主角。
也看到很多关于戴克是复制人的论证,也都不无道理,可能这种多异性的存在就是一部作品成为杰作的必要条件吧。
最喜欢《银翼杀手》的地方还是摄影,除了霓虹美学和亚洲文化背景的构建,室内摄影也很值得一提,首先违背了传统好莱坞的三点式布光法,在主光的基础上不打补充光,这就营造了一种B级片质感,跟电影中一些cult元素和整体黑色基调非常契合,与此同时放大了背景光(甚至强过主光源),以突出纵深空间和光线感。

几乎所有室内戏都加入了百叶窗的意象,光线往往透过百叶窗打到人物面部,以及一些探照灯式的处于摇晃状态的灯光,在这部不追求快速运镜和快速剪辑的电影里同样营造出了威胁感和不安的氛围。

《银翼杀手》科幻观的输出和极强的预言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得到肯定,而它的美学建构和导演对空间和影像的把控也是今天3D等技术特效所无法呈现的。所以最近重看我的观感相对之前大有改观,假以时日当我再看它的时候,可能真的就是一部神作,毕竟人类也终将会看到战舰在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
艹 差点看成平头哥